河南秋粮产量

本文已影响2.54K人 

河南秋粮产量,河南这些年来,已连续四年粮食总产量突破1300亿斤,小麦生产稳定在700亿斤以上,现在农产品深加工已经成为河南的重要支柱产业,河南秋粮产量。

河南秋粮产量1

尽管今年河南遭受特大洪涝灾害,但得益于不断提升的粮食生产能力,今年河南全省粮食产量有望继续突破1300亿斤。

河南作为全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已连续四年粮食总产量突破1300亿斤,小麦生产稳定在700亿斤以上。今年夏粮喜获丰收,产量达到760亿斤以上,但不久前的极端强降雨洪涝灾害对秋粮影响比较大,受损农作物面积约87万公顷。

河南省委常委 常务副省长 周霁:在国家各部委的关心支持下,特别是农技人员的指导下,我们及时抢种、补种、改种,也就是把这次灾害的损失争取降到最低点,确保今年粮食产量继续突破1300亿斤。

目前,河南正编制灾后重建总体规划,提高河南抗旱排涝综合能力。同时,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和高效节水灌溉农田改造,保护好种质资源,实施技术突破,从种业源头上保障粮食安全。

河南秋粮产量

周霁表示,灾后重建目前是工作的重中之重。河南作为全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这些年来,已连续四年粮食总产量突破1300亿斤,小麦生产稳定在700亿斤以上,今年夏粮喜获丰收,产量达到760亿斤以上。但这一轮的极端强降雨洪涝灾害对秋粮影响比较大,受损农作物面积约87万公顷。

周霁表示,在国家各部委的关心支持下,特别是农技人员的指导下,河南省及时抢种、补种、改种,也就是把这次灾害的损失争取降到最低点,确保今年粮食产量继续突破1300亿斤,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民生责任。当然,这一轮灾害也暴露出一些薄弱环节,所以围绕综合能力提升,正在着手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兴修水利设施。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一轮强降雨也使河南的水利设施有5900余处损毁,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加固抢险,蓄滞洪区分洪口、漫溢决口等严重损毁的地方已全面抢修完毕。现在正在国家发改委的指导下,编制灾后重建总体规划,也就是指导河南把后续的灾后重建工作做得更系统、更科学。在水利方面,把病险水库的加固问题,区域性流域性干支流的加固问题、疏浚问题,还有蓄滞洪区系统治理的问题,一并开展,提高河南抗旱排涝综合能力,提升应急抗灾能力,既要抗旱还要防洪。

河南秋粮产量 第2张

二是守牢耕地底线。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保住农田就能保住粮食生产。在这方面,河南坚决守牢1.22亿亩耕地和1.02亿基本农田。在国家支持下,河南正在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和高效节水灌溉农田改造,计划到“十四五”末能形成8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和400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农田,保证粮食生产1300亿斤的基础。

三是强化种业支撑。种子是粮食生产的“芯片”。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河南正在依托国家生育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国家种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园等几个“国字号”平台,聚焦创新资源,保护好种子资源,实施技术突破,也就是从源头上,要把河南建成种业大省,从种业源头上保障粮食安全。

四是做强特优农业。河南“地下”有资源,“地上”有农作物,要做好“地上”文章,这些年通过不断努力,农产品深加工已经成为河南的重要支柱产业,大家熟知的思念汤圆、三全水饺、双汇火腿肠、好想你枣这些产品享誉海内外,后续将围绕这些优势企业招引嫁接,把河南的比较优势不断放大,延伸河南农产品生产加工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提升比较优势,在比较优势中也调动种粮积极性,巩固好粮食生产的基础,最终扛起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也不断提升防灾减灾抗灾能力,提高优质农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

河南秋粮产量2

河南道地区作为农业生产区,是唐前期中央赋税的重要来源地,其粮食生产对于当地人民的生活和国家政权的稳定都具有重大意义。根据史料并结合相关研究来看,基于河南道的自然环境,当地种植的粮食作物种类主要粟、麦类和水稻。

一、粟(谷子)

河南道是粟的主要产区,尤其是在东都河南府附近,有大面积种植粟的记载。高宗永徽五年,粮食作物产量大丰收,洛阳地区粟米每斗仅两钱半。据记载开元二十五年朝廷下旨“和籴东、西畿粟各数百万斛”,东、西畿分别指的是长安和洛阳附近地区,可见这两地附近粟的产量之大。

据记载,唐初怀州还有“搜粟都尉”之职,职责主要是教民耕植。元和七年政府下令在河阳籴粟十万石,怀州正是河阳节度使的治所。大和初年,杨元卿担任河阳节度使之时,为帮助唐中央讨伐何进滔叛乱“献粟二十万石,助天子经费”,可知东都及附近的州县粟的种植和生产规模是比较大的。

洛阳以东的河淮地区,同样是唐代粟的大面积种植区域之一。玄宗时期为防水旱灾害,颁布平粜诏规定诸郡出粟米,其中“荣阳临汝等郡各出粟二十万石。河内郡出米十万石。陕郡出米二万石”,可知当时荥阳、临汝都有粟的种植。

此外,当时的山东半岛也是产粟的。青、莱二州所产之粟可以用来保证军需,可见其具有一定的种植规模和产量。日本高僧圆仁在描述其在山东的见闻时提到在开成五年山东登州的粟米一斗三十文,莱州粮价为粟一斗五十文,齐州禹城县粟一斗四十五文,粟的价格相对便宜,说明产量是比较可观的。

河南秋粮产量 第3张

二、麦子

除了种粟,洛阳地区也有广泛种植小麦的记载。高宗永淳元年,东都下大雨,有童谣曰:“新禾不入箱,新麦不入场”。天宝九年春,诗人李硕的《送陈章甫》云:“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可以看出,在洛阳和其附近州县,小麦还是比较常见的。

东都以东的河南道地区,也是小麦的主要产区。高宗时河南大旱,当时的侍御史刘思立巡视后上书说:“今麦序方秋,蚕功未毕,三时之务,万姓所先”。天宝四年五月的诏书中称当时河南、诸郡“今载收麦,倍胜常岁”。具体看来,当时河南道各州也是普遍产麦的。

武则天称帝后,大唐将领徐敬业于扬州起兵讨伐,其属下魏思温做作战动员时称“郑、汁、徐、亳士皆豪杰,不愿武后居上,蒸麦为饭,以待我师”。据记载安史之乱睢阳之战时,城外的麦子为乱军占据,城内粮食紧缺,守城更加艰难;贞元八年,诗人孟郊科举失败,去徐州拜访好友时写道“雨余山川净,麦熟草木凉”气唐末军阀混战,朱全忠兵临兖州城下“刈其麦”,可知当时麦子是兖州军队的重要物资。

根据文献己载来看,河南道除东北部的半岛丘陵地区以外,产麦地区几乎连成了一片。

河南秋粮产量 第4张

三、水稻

基于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河南道区域内并不适合水稻生产,但是因为境内水流丰富,还是有一些水稻生产的史料记载。

《全唐诗》中有诗句描写了河南地区水稻种植的景象,如“昌谷五月稻,细青满平水”。开元十二年七月,朝廷任命张九龄担任河南开稻田使,接着又令他于许州、豫州、陈州、亳州等地设立水屯。顾名思义,开稻田使的主要职责就是“教河南数州水种稻,以广屯田”。

天宝间,齐州水稻生产兴盛,唐前期著名诗人李獣尔其“负郭喜粳稻,安时歌吉祥”。在唐代的后期,山东半岛的登州至齐州禹城一带都有水稻种植,文宗时期,日本僧人圆仁在其书《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记载了他沿途遇到的主要的粮食种类就是稻和粟。

总的来说,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唐代河南道地区水稻种植呈现出点状分布,不像粟、麦那样大面积连成片,但在有些地区还是有着比较可观的种植规模和产量的。

河南秋粮产量 第5张

粮食的`产置

唐王朝吸取隋亡的经验教训,政府前期重视恢复社会生产,国家的统一、均田制的推行、农田水利的兴修、赋税的减轻,加上劳动人民精耕细作,地方农业得到很大的发展。唐初直到安史之乱之前,由于自身优越的条件,河南道的粮食生产更是一直处于优势地位。

唐代均田制的推行不仅使得无地的农民多少分到土地,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进而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与均田制有关的赋税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压力。虽然这些政策主观上是为了稳固统治,但是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得以迅速的扩大规模,增加产量。

在此种社会生产条件之下河南道的粮食生产得到很大的发展。当时河南道地区的人口密度约为每平方公里40人,都畿地区约为60人,是全国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之一,人口的增长为粮食的生产提供了新的劳动力以及有效纳税人数。

其次是农田水利的兴修。唐代农田水利事业兴盛,政府在全国各地都积极兴建水利灌溉工程,而且中央设有水部郎中和员外郎,职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凡天下水泉三亿三万三千五百五十有九”。西汉末年,黄河决口,给黄河中下游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从那以后,黄河安流八百余年,这自然给两岸的农业生产带来了便利的条件。

根据地图可知,黄河从虢州进入河南道区域并且流经了河南道北部的大部分州府,如河南府、陕州、郑州、郓州等,因为毗邻丰富的自然水利资源,黄河沿岸的州县土地不仅可以引黄河水灌溉,而且河岸附近的土地一般都会平坦开阔、土壤肥沃,非常有利于农业生产。

河南秋粮产量 第6张

此外,河南道农田水利设施的兴修也颇有建树,政府新开了很多漕渠,不少都是主要负责农田灌溉。

最后还有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唐初部分农具还是铁铸的,唐中叶以后,随着传统钢铁技术体系的形成,制钢技术的普遍运用,农具也从铸制发展到锻制,如三门峡市出土的铁镬铁镰就是锻制而成的,与现在手工制作的传统农具几乎一样。农具制作的历史性变革在社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中央积极发展生产的政策之下,加之河南道自身优越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当地的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如当时的兖州任城县呈现一片“耒耜就役,农无游手之夫”的美好景象,农具都用于耕作,农民没有游手好闲之人。

由于河南道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其丰富的粮食储存不仅可以为自身社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也是关中地区重要的供给来源,尤其是东都洛阳,更是关中政权在饥荒之时多次就食之处,所以对于中央政权的稳定也是意义重大,正如玄宗开元二十五年诏曰,“大河南北,人户殷繁,衣食之原,租赋尤广”。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