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食物和熟食物教学实录

本文已影响2.29W人 

生食物和熟食物教学实录1

这篇课文主要是对前面三篇课文内容的补充和小结:通过对食物的统计分类,食物所含的营养、食物营养的均衡到怎样得到更好的食物营养——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生食物和熟食物教学实录

1、首先让学生知道合理的食物搭配可以保证我们获得均衡的营养,由于吃食物的方法不同——有生吃的、熟吃的,这样就会影响我们对食物营养的吸收。从而引出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有什么不同呢?不同的食物应该怎样合理食用呢?

2、学生知道问题后,让他们观察书上的图画,也可以说出自己在生活中的例子,学生交流后进行发言,让大家知道更多的食物知识。

3、大家知道了许多生吃的食物和熟吃的食物后,引导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的问题上来。

老师事先已经把生的马铃薯和熟的马铃薯放在桌子上,请每个组的同学从生的马铃薯仔细观察起在到熟的马铃薯,方法用:看、问、捏、尝(卫生常识事先交代过)。

仔细观察后进行讨论,然后请同学发言,教师适当补充完善。

之后用同样的方法观察准备好的玉米,并讨论发言。

老师给学生指出:熟的马铃薯和生的马铃薯一样有营养,但是熟的马铃薯含有的营养成分更容易被人体吸收。(玉米也一样)

4、把学生比较植物生食和熟食的注意力转移到动物的生食和熟食上来。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生的鸡肉(方法:看、问、撕),让学生猜测如果把鸡肉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后会有什么变化,然后用镊子夹着鸡肉在酒精灯的外焰上加热,熟以后进行仔细的观察(方法:看、问、撕、尝)。

学生观察后进行交流和发言,然后进行小结:生的鸡肉有腥味,颜色是红的,不容易被撕开,有细菌,所含的蛋白质和脂肪不利于消化和吸收。熟的鸡肉有香味,容易被撕开,细菌被杀死了,里面的蛋白质和脂肪加热后发生了变化,变得容易被人体消化和吸收了。

5、让学生阅读50页的知识点(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生食和熟食的各有各的好处)

6、做练习

生食物和熟食物教学实录2

在上《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一课时,对于“从玉米粒到玉米花”这一活动,我是这样设计并展开教学的:

师:能用什么方法将生玉米粒变熟呢?

生:用火烤、用水煮、用油炸、用锅炒。

师:方法真多!这儿有酒精灯、烧杯、铁勺、玉米粒等材料,你们组将选用什么材料,用什么方法把它变熟?实验中要注意些什么呢?

生:我们想用火烤,需要酒精灯、火柴、铁勺、牙签、玉米粒。实验时,手拿在塑料柄上,轻微晃动铁勺,或用牙签搅拌,使玉米粒不被烤焦。

生:我们想用水煮,需要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火柴、烧杯、水、玉米粒。实验时,烧杯中的水要少一点,不然不易煮熟。到时候还可以用牙签戳起来看看熟了没有。

生:我们想用油炸……

师:介绍一下酒精灯的用法:①拿下灯帽。②用火柴点燃,用外焰加热。③实验结束后,用灯帽盖灭火焰。实验中还要仔细观察玉米粒由生到熟的变化过程,并及时记录。

(学生实验、观察、记录)

生:我们是水煮玉米粒。起先玉米粒较硬、不透明,没多久它的周围便起泡了,开始翻滚起来,慢慢地就竖了起来,又过了一会儿玉米粒膨胀起来,浮了上来。

生:我们是火烤玉米粒。起先玉米粒是椭圆形、淡黄色、硬硬的,过会儿有点裂了开来,忽然“啪”的一声弹了起来,炸成了白白的玉米花。

……

这是第一次的教学片段,从教学效果来看,尽管流程较为顺畅,气氛较为活跃,但觉得尚有欠缺之处:

一、各环节面面俱到,重难点不够突出

在本环节中,我从三个方面展开教学:一注重实验方法的多样化,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玉米由生变熟的方法,如火烤、水煮、油炸、锅炒等,挖掘学生已有经验,发散学生思维。二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如酒精灯、烧杯、铁勺、玉米粒等,让学生自主选材并设计方案,进行个性化的探究。三由于初次接触酒精灯,对如何正确使用,讲解得比较详细。设计意图虽好,但从教学效果看,各环节面面俱到,过于平均使力,以致于观察、描述玉米由生到熟的变化过程这一重点,没有得到有效突破,教学目标没有很好地落实。

二、选材不够合理,实验现象不够明显

在火烤实验中,有的玉米粒被烤焦了,有的只是裂开并没爆成玉米花,还有的尽管爆成了玉米花,但只爆了一半,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这给实验现象的描述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纠其原因,主要是对玉米粒的选择欠考虑,不适宜选用从农贸市场买来的普通玉米,而应选用专门做爆米花的玉米。可见,课前教师“下水探究”,熟悉材料的特性,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在课堂上灵活机动,静观其变。

三、学情分析不到位,探究兴趣有偏差

实验前,学生会想到选用多种方法使玉米由生变熟,但条件有限,课堂上准备尽可能多的材料,让学生亲历尽可能多的探究,有一定的难度,故预设了水煮和火烤两个实验。实验中发现,水煮实验现象不太明显,需要学生细致入微地观察,而火烤实验则恰恰相反,现象明显,能够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尽管玉米粒的选用不是很合适,但火烤小组的学生仍兴趣盎然,以致于出现了做水煮实验的学生“倒戈相向”,跑到火烤小组看热闹,两组学生的探究兴趣有了极大的偏差。

针对以上几点不足,我重新梳理了一下思路,在另一个班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并展开教学的:

师:玉米粒吃过吗,生的?每人一颗,尝尝它有什么味道?

生:非常坚硬,咬不碎,会塞牙缝。

生:干干、涩涩的,很难吃,就像咬小石子一样。

师:所以我们要把玉米烧熟了吃。如点燃酒精灯(介绍酒精灯的用法……)将玉米粒放在铁勺上,然后将铁勺放在外焰上加热。如何防止它被烤焦呢?

生:用牙签搅动玉米粒;轻轻晃动勺子。

师:对,这样能使玉米粒均匀受热。下面,大家也来做做火烤实验,实验中要注意安全,防止烫伤。

(学生实验、观察、记录)

生:火烤时,玉米粒慢慢膨胀起来,变成了金黄色,最后爆成了玉米花。

生:快要爆的时候,玉米粒先是冒烟,然后突然间“啪”地爆开来,而且蹦得老高老高。

师:观察得都很仔细。下面,我们再做一次火烤实验,这次要着重观察玉米粒爆裂的过程,并做好详细地记录。

师:来谈谈你们的新发现?

生:我们发现玉米粒先有点烤焦、发黑、开始冒烟,然后裂开一条缝,缝边是黑色的,里面是白色的,从缝里冒出一个小白点,再突然间“啪”地爆开来,蹦得老高老高,闻一闻,香香的,挑一颗尝一尝,味道比生玉米粒好多了。

生:爆开后,玉米粒原来的那层皮没有了。

生:如果受热不均匀,它就只爆一半,另一半还是硬硬的。

……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学生自始自终学得很开心,我更是看在眼里,乐在心里。看来灵活处理教材,适应学生需求,再深入开展教学,能使学生得到更多收获。反思调整后的课堂教学,我得到了以下启示:

一、重新认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本课是教科版四下《食物》单元中的第四课。这一单元的教学,包含三部分内容:一是对食物的静态观察,探究食物的营养成分、营养的均衡搭配等问题,体现在前三课中。二是对食物的变化探究,主要观察比较生的和熟的食物,研究食物由生到熟直至发霉变质的过程,进而研究怎样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体现在《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面包发霉了》、《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这三课中。三是研究食物包装袋上的.信息。

综观这一单元,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应落实在观察、描述玉米由生到熟的动态变化过程上,让学生初步感知事物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规律。故在第二次教学中,我做了如下调整:一强调生熟玉米粒之间的对比。实验前,安排学生品尝生玉米粒,这既是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活动的延续,又为生熟玉米粒的比较做好铺垫,同时巧妙地引导学生思考玉米粒由生变熟的方法,将教材提出的任务转化为学生内心真正需要探究的问题。二弱化自主选材与方案设计。尽管新课程提倡个性化的教学,但本课的重点应是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所以教师直接引导学生采用最感兴趣的火烤实验展开教学。三进行两次火烤实验。在第一次教学中,做了一次实验,学生的兴趣较多的停留在实验结果上。第二次教学,创造性地设计两次实验,学生在一个宽松的时空环境里自由地开展探究,自主地经历探究的过程,使其不但关注结果,更留心于过程的观察和描述。如此,学生才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才会有不同的发现和表达,使其在有效的探究中感悟事物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规律。

二、顺应学生需求,有效激发探究欲望

基于第一次教学的反馈,为了顺应学生需求,激发探究欲望,我首先改进了实验材料,选用了从超市买来的专门用来爆玉米花的玉米粒,并在课前“下水探究”,亲历爆玉米花的过程,发现爆裂效果非常明显,适合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教学细节做细致入微地引导,如如何正确使用酒精灯,如何使玉米粒不被烤焦等。这些虽不是重难点,但却是提高实验成功率的重要因素。倘若实验能有效展开,学生的探究欲望将会更强烈,气氛将会更加活跃。第三,第二次教学省去了水煮实验,安排了两次火烤实验,是在仔细分析学情后,顺应学生的需求而做出的调整。如此教学,能使学生观察更细致,记录更认真,描述更科学。

看来,教师应灵活处理教材,针对学生实际适当地增减内容和调整教学流程,但教师灵活处理是建立在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深入研究教材、学生的基础上的,不是随意地增删,这也正体现了《新课标》中提倡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