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诱导性发问的规定

本文已影响2.68W人 

禁止诱导性发问的规定,我们看见这个词语的时候,不禁感叹一句中国的文字真的是博大精深,而且这个词语很多都是不了解的,这个词语一般是运用在法律上的,小编和大家一起来看看禁止诱导性发问的规定。

禁止诱导性发问的规定1

(一)禁止规则

1、在直接询问中,一般不得使用诱导性发问。

解析:在英美法上,直接询问是一方对其所提供的证人(包括被告人、被害人)进行的询问。因为直接询问的目的,是让被发问人用他(她)自己的话建构案件事实。如果发问者自己建构案件事实,可能会导致对陈述或证言的歪曲,有碍事实认定。因此,直接询问多采取开放性发问的形式。如:“你看到了什么?”、“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你那天晚上做了什么?”

在直接询问中,控辩双方应避免“米老鼠”战术,即试图陈述本应由当事人(证人)陈述的事实。否则,将会遭到对方的反对,因为对方会提出“这是发问人自己在作证”。

禁止诱导性发问的规定

2、在交叉询问中,如证人表示出友好或配合的.态度时,则交叉询问方一般不得使用诱导性发问。

解析:在英美法上,交叉询问是一方当事人对对方提供的证人进行的询问。一般来说,一方提供的证人会对对方不利,为了保障对方当事人的对质权,此时允许诱导性发问。但是,如果证人的立场站在了提供方的“对立面”,则相对方已经没有必要通过诱导性发问再去攻击该证言的可信性。

(二)允许规则

1、在直接询问中,允许一定程度的诱导性发问。

情形:(1)诱导唤醒记忆。如证人记不清所住的具体地址、被告人记不清被采取强制措施的具体日期,可以通过诱导让被发问人恢复记忆回答问题。

(2)诱导矫正陈述。当被发问人的当庭陈述因紧张、口头表达能力差等原因与其欲表达的事实有所出入时,可以通过诱导帮助其矫正。

(3)诱导盘问对方证人。当直接询问方传唤不利证人、对方当事人、敌意证人时,直接询问方可以对其进行诱导性询问。

解析:“敌意证人”是指当一方提请法庭宣召某一证人出庭作证时,该证人却做出了与传证方预测相反的证言,致使申请证人作证的目的落空。

2、在交叉询问中,绝大多数情况下可以采用诱导性发问。

解析:之所以允许在交叉询问中采取诱导性发问,原因在于:第一,基于“控制损害”原则。由于被发问人已经通过直接询问做出了相应回答,此时采取诱导性发问可以降低该回答的不利影响。第二,基于“排除不利原则”。即被发问人的立场一般与交叉询问者是冲突的,所以基本上不存在被虚假暗示的危险,即可以排除诱导性询问的负面影响。

禁止诱导性发问的规定2

(一)何为诱导性发问

诱导性发问是指发问者为了获得某一回答而在所提问题中添加有暗示如何回答的内容,或者将需要被发问人作证的争议事实假定为业已存在的事实而进行的发问。因此,诱导性发问的核心在于:“答案镶嵌于问题之中”。

比较而言,一般性发问的目的就是让被发问人通过回答得出答案,但是诱导性发问的特殊性在于可能的回答内容已经包含在问题之中。

禁止诱导性发问的规定 第2张

(二)常见表现

1、常将问题的前半句作为一种事实断言,然后以“不是吗”、“不是真的吗”、“你不同意吗”、“对吗”等询问语调来结尾。如:

“你2017年2月14日晚上在家,不是吗?”

“你没有用力掐被害人的脖子,对吗?”

“你看不到在场的人员打斗情况,对吗?”

2、发问内容是选择性问题,但是某一选项是非常清晰的,另一选项则是概括、含糊的。如:

“被害人是长发、直发还是其他什么发型?”

“你看到的这个人身材高大魁梧还是其他样子?”

3、在正式提问的问题之前铺垫一种事实经过,然后发问该事实是否存在。如一受贿案,辩护律师向被告人发问:

“证人某某因公司资金紧张,在2013年开始对外借钱,月利率有2分、3分,其中包括一部分国家工作人员。那证人有没有向你借钱?”

4、问题之中含有争议事实,被发问人无论如何回答,选择回答本身就是对争议事实的确认。如:

“你是不是用石头砸死了被害人?”

“你将被害人撞到后,有没有下车查看过被害人的情况?”

5、发问的指向是被发问人的心理状态,且问题本身已经通过“是不是”、“有没有”等语气进行了强调。如:

“当你知道被害人死亡后,你是不是很难过?”

“当你的上级让你违反规定直接为证人某某发放许可证时,你有没有觉得不妥?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