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牙痛可能是由于喂养不当

本文已影响2.15W人 

宝宝牙痛可能是由于喂养不当,我们知道小孩是非常喜欢吃糖的,那么对于汤类也是导致牙齿痛的主要原因,但是对于宝宝来说牙齿痛也是其他原因导致的,那么下面介绍宝宝牙痛可能是由于喂养不当。

宝宝牙痛可能是由于喂养不当1

宝宝牙痛可能是由于喂养不当

1、流口水。在宝宝6~7个月大时,乳牙开始萌出,刺激三叉神经,增加了口水分泌量,加上宝宝口腔容量小,不会吞咽、调节口腔内的口水,就造成了流口水的现象。应对措施:要注意宝宝的个人卫生,用干净柔软的手帕或纸巾及时擦掉口水。衣领、衣襟要勤换、勤洗。保护宝宝下颌、前胸的皮肤,可垫一块干净的纱布或围嘴等。

2、脸颊发红或长红色斑点。多数是由于唾液与面颊、下颚、颈部、胸部的皮肤接触,导致出现微肿的红色皮疹。应对措施:一旦发现宝宝流口水,要及时擦拭,保持局部皮肤的清洁干爽。勤换手帕,尽量少让唾液和面颊部、胸部等皮肤接触。

3、牙龈肿痛或痒。每个孩子都会经历长牙疼痛期,一般有牙痛、牙痒、爱啃咬东西等表现。因为牙齿萌出时对牙龈神经造成刺激,宝宝的牙龈便会产生这些不适。应对措施:妈妈洗净自己的'双手,用一根手指轻轻地按摩宝宝的牙床,这对减轻疼痛非常有效。

4、爱哭闹、脾气坏。宝宝出牙时会表现得容易烦躁,也是正常现象。当然要首先排除宝宝是不是缺钙,因为缺钙也会出现易激惹、烦躁不安等症状,最好带宝宝到医院查一下微量元素。应对措施:出牙期宝宝哭闹、脾气坏,家长要温柔地安抚,多花些时间陪他玩耍,让宝宝专注于游戏中,以分散注意力,减轻不安。

5、睡不安稳。出牙期的确会心火旺,如果再加上天气热,身体内部有火气、容易上火,心情烦躁,自然会睡不安稳。出牙前后有些情绪上的波动一般也是正常的。应对措施:只能等宝宝的牙齿顺利长出来才能缓解,晚上大人陪着宝宝睡,摸摸宝宝的小手、拍拍后背,让他心平气和些,相对会睡得安稳些。

6、发烧、拉肚子。有的宝宝在长牙时,发烧次数会增加,但这不是绝对的。长牙本身并不会造成发烧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在长牙阶段,宝宝的牙龈会痒,喜欢咬东西,如果咬到不清洁的东西就可能造成喉咙或胃肠道感染,引起发烧或拉肚子。一些宝宝还会因为唾液性质和数量产生变化而导致胃肠反应,引发呕吐和轻微的腹泻。应对措施:平时可以给宝宝多喝点温热的水,多吃蔬菜和水果。由于宝宝胃肠功能调节性差,一旦喂养方式发生改变,受到病菌侵袭,就容易诱发腹泻。如果宝宝有发烧、拉肚子的现象,建议进一步检查确诊,找到腹泻原因才能对症治疗。

宝宝牙痛可能是由于喂养不当2

宝宝牙痛的几个原因

一是外伤。孩子意外摔倒碰伤牙齿是常有的事,有时则是进食时咬到砂石骨头,使牙齿出现创伤性根尖周炎引起疼痛。如果牙仅是有点松动也不能忽视,一定要先到医院进行检查,必要时拍摄X光片。确认牙根有没有折裂;如牙已摔断,就需请医生在麻醉下抽出暴露的牙神经后补牙或拔牙。

二是不吃饭不牙痛,一吃饭就牙痛,尤其吃冷吃热时疼痛加重。这一般是牙齿上有深龋洞了,必须去口腔科进行治疗。洞浅些的补好就行,重者需将牙神经失活后再补牙。

三是牙痛呈现无诱因的阵发性剧痛,孩子即使不吃东西时也一阵阵地哭闹,常常感到整个一边牙都痛,指不出哪一个具体的牙痛来,夜间时加重,往往一夜哭闹不肯躺下,这是典型的牙髓神经发炎。遇到这种情况,应马上带孩子到口腔科让医生用牙钻把牙磨开,放上一点消炎止痛药就会立即止痛。不过,牙不痛后还要失活补牙,需多次就诊治疗。

第四种情况是患儿的牙齿持续疼痛,如不治疗一天天逐渐加重,同时出现牙龈红肿,牙齿浮动,重者脸也肿了,颌下淋巴结也肿大,出现发烧症状,这是牙根尖周围发炎,有时发展成化脓性炎症,这就必须请医生将患牙钻开将脓液引出来,口服或肌注抗菌素,还要反复换药直至炎症彻底消除才能最后补牙。

可以预防牙痛的几个小方法

1、减少或消除病原刺激物

减少或消除菌斑,改变口腔环境,创造清洁条件是防龋的重要环节,最实际有效的办法是刷牙和漱口。应该加强宣传教育,从小养成口腔卫生习惯,学会合理刷牙方法。刷牙可以清除口腔中的大部细菌,减少菌斑形成。尽可能做到早晚各刷一次,饭后漱口。睡前刷牙更重要,因为夜间间隔时间长,细菌容易大量繁殖。要顺刷,即“上虐待由上往下刷,下牙由下往上刷”,“里里外外都刷到”,还要注意刷后牙的咬面。这样就可把牙缝和各个牙面上的食物残渣刷洗干净,刷牙后要漱口。不要横刷,横刷容易损伤牙龈,也刷不净牙缝里的残渣。

2、多吃粗糙、硬质和含纤维质的食物

对牙面有磨擦洁净的作用,减少食物残屑堆积。硬质食物需要充分咀嚼,既增强牙周组织,又能磨擦牙齿咬面,可能使窝沟变浅,有利减少窝沟龋。

3、减少或控制饮食中的糖

我国是以谷类为主食的国家,控制饮食中的碳水化物防龋是有困难的。但近年来,糖制食品和各种饮料显著增多。应注意宣传。从小养成习惯,睡前不吃糖。从幼儿就养成多吃蔬菜、水果和含钙、磷、维生素等多的食物。要尽可能吃些粗粮。要重视母乳喂养婴儿。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