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院中医科主任李怡:中医如何防治糖尿病?

本文已影响1.45W人 

来源:《保健医苑》杂志

北京医院中医科主任李怡:中医如何防治糖尿病?

专家简介

李怡男,国家卫计委北京医院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

兼任:北京市中西医结合老年医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及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兼内分泌代谢专业委员会常委,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学术带头人。

擅长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代谢综合征、高血压病等。

中医眼中的糖尿病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中医学认为消渴病病因多与素体阴津亏乏、先天禀赋不足有关;此外,人至老年,脏腑器官功能随年龄的增加相继渐衰且脆弱之自然生理变化过程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外因诸如饮食起居不节,过食肥甘厚味,形体肥胖,精神紧张,情志不畅,嗜啖烟酒、房事过度,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思虑劳倦等也是引发“消渴病”必要的外部条件。这些观点一直有效地指导中医的临床实践。


中医防治糖尿病有哪些优势

李怡主任提到,目前糖尿病的治疗西药是主导,如何减少西药用量和种类,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增加控制血糖的效果,是中医临床医生面临的工作之一。

临床上常常遇到这样一些患者,虽然药物剂量和种类不断调整,但仍不能有效控制血糖,除去一些常见的药物因素(如继发性磺脲类药物失效等)、饮食因素(如饮食控制不严格或结构不合理等)、运动因素(如疾病等原因致运动量不足),尚可找到一些严重干扰血糖控制的诱因,如失眠、便秘、情绪波动、月经不调等。

一旦找到,给予针对性的中医辨证治疗,血糖往往能够得到满意控制,且降糖药物剂量和种类也可能随之减少。还有些中药既可以降低血糖,又无引起低血糖的危险,因此合理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兼顾中医整体调理和西医靶点用药,可增加血糖控制的效果。

此外,李主任强调说,中医治病强调阴阳平衡,整体调节,运用具有中医特色的个体化治疗是我们提高临床疗效的一大法宝。

采取不同的治法和方药,因人而异的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不适症状;根据糖尿病患者的不同体质,如痰湿体质、痰浊体质、湿热体质、瘀血体质等,予以辨证施治,不仅可以改善患者体质,而且可以改良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发生的“土壤”。

对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中医干预也显示了良好疗效。

如:治疗糖尿病肾病不仅能改善临床症状,亦可改善一些临床实验室指标;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主要体现在提高视力,延缓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促进眼底出血、渗出、水肿的吸收等方面;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采取内外结合的多种方法,除口服汤剂、静注中药提取物外,还可灵活选用熏、洗、灸、针刺、推拿等外治法,内外同治,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治疗糖尿病足则整体与局部辨证结合,内外同治,扶正祛邪,大大降低了糖尿病足的截肢率和致残率。

中医防治糖尿病的自身特色

除个体化辨证施以药物治疗外,李怡主任也提到了中医防治糖尿病的一些特色方法。

1.针灸治疗

采用毫针、针灸并用、针药结合、穴位注射、穴位贴敷、埋线等疗法辅助治疗糖尿病本病及其并发症(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针灸刺激可部分改善胰岛素抵抗及增加胰岛素分泌等,所以有一定的降糖功效;而其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则主要通过加快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改善微循环,进而改善了周围神经的供血供氧,促进了受损神经的修复。

2.熏蒸外洗

通过个体化的中药煎汤外洗、浸泡、熏蒸,可温经活血通络、清热解毒,对治疗糖尿病足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一定的效果。

中药煎汤熏蒸外洗可以显著改善局部症状,对脏腑气血也有整体调节作用,其安全无害的优点越来越被广大糖尿病患者所接受。

3.饮食治疗

现代医学认为平衡膳食是糖尿病饮食疗法的基础,西医饮食疗法注重分析食物的营养成分,侧重于食物物质方面的“共性”;而中医饮食疗法则强调辨证施膳,注重食物的功能“个性”,遵守“以平为期”原则。

合理的中药食疗可以改善机体的不良营养代谢状况,对血糖及血脂有较好的调节作用。

4.太极、气功、八段锦等养生运动疗法

适度的活动对防治糖尿病有积极的作用。

青壮年患者或体质较好者可以选用比较剧烈的运动项目;而中老年患者或体质较弱者,要建立一种“动中求静,静中求动”协调身心的方法,可选择比较温和的运动项目;太极拳、气功、八段锦、五禽戏等养身调心的传统锻炼方式适宜大部分患者,若患者不适合户外锻炼可练吐纳呼吸或打坐功,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原则上避免剧烈运动。

中医治疗糖尿病莫入误区

1.只用中药,不用西药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颁布的治疗糖尿病的中药共计35个品种,其中仅1种是从中药材中提取的有效成分,2种为中西药并用,其余均为中药复方。

尽管经药理研究和临床试验证明这些中药均具有降低血糖和/或改善脂质代谢等作用,但其降低血糖的强度远远不如西药,除一部分早期轻症糖尿病患者可单独用中药外,大部分糖尿病患者单凭中药是无法控制血糖至满意水平的。

2.中药绝对安全,没有不良反应

中药不是绝对安全的,也可能有不良反应。

凡药三分“毒”,中药之“毒”泛指药物的偏性,也就是寒热温凉之药性,尤其是复方中成药的选择是依据临床证候来定的,而证候又受到不同个体的体质、不同的病程阶段、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域环境、不同的饮食习惯等影响,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因此临床应用时要充分考虑以上不同,结合病情,合理对证地选择,不能一成不变。

有的患者一种药或一种方案应用数月甚或数年,可能会有潜在的风险;当然也不能随意更改,而应辨证施治,同病异治是中医治病的特色治则之一,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中药。

3.偏听偏信秘方或保健品

不要盲目购买和使用没有国家食品和药品监督局正式批准的保健品和药品。

无论是有正式批准文号的相关中成药或保健品,还是古籍医书记载的名方验方,其降血糖的作用往往较弱,不能达到如西药般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是众多中医药专家学者的共识。

但由于利益驱使,诸多报刊、电视上经常有打着中医药的幌子,出售所谓的纯中药保健品或“宫廷”、“祖传”秘方的药品,影响极为恶劣。

北京医院药学部曾对3种“纯中药秘方”降糖药做了药物分析及鉴定,发现其中搀杂了2~3种降糖西药,而且是超出常规剂量,患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服用,极易造成严重低血糖而危及生命。所以绝不能偏听偏信不良媒体的虚假报道,以免误病伤身。

欢迎关注

微信名:京医会微信ID:jingyihui2012

?汇聚中国名医打造智慧医疗
?采访、合作、广告请联系:

?长按右侧二维码关注

feifei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